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系举办学术讲座:“意大利复兴运动中的文学与国家形象构建”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0-06-28

 

2020年6月12日15:0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潘源文老师应我系邀请,在腾讯课堂开展了主题为“意大利复兴运动中的文学与国家形象构建”的讲座,此次讲座由陈英老师主持,主要面向我系本科生和研究生。

讲座开始前,潘源文老师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基本情况,针对同学们关心的考研问题,给出了相关解答。

 

潘源文老师在讲座中

 

讲座开始,潘源文老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广泛思考:“何为意大利?”接下来,他列举了多个词语:“d’Italia”“Italiano”“Italico”(意大利的),阐释当我们谈论“意大利”时,究竟在谈论什么。潘老师表示,我们可以按照三个阶段,即“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马基雅维利为线索)”“复兴运动时期(以爱的教育和匹诺曹为线索)”,来分析意大利的国家形象。

潘老师指出:“Stato”“Nazione”“Paese”等表示国家的词语,在语意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并且以美国为例,解释了“山姆大叔”“自由女神”和“军事联邦”“政治国家”等形象的关联。

 

6c4c66050a12aff9f7e78b4206484a3

山姆大叔和自由女神形象

 

随后,潘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希腊雕塑家欧提开德斯(Eutichides)的作品。公元前4世纪,欧提开德斯雕刻了一尊王冠女人像,女人头顶的王冠和封闭的城墙——城邦很像。潘老师表示,城墙是共同体的清晰边界,闭合的城墙构建了国家的雏形。同时,他以此引出了意大利的拟人化形象,即“Italia Turrita”(有城墙的意大利)。

 

4aa7f319114543ef764fae12dce0f62

意大利的化身

 

潘老师举例说,历史名人口中的“意大利”确实各不相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的开篇第二行,就讲到了意大利:“我要说的是战争和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被命运驱赶,第一个离开特洛伊的海岸,来到了意大利拉维尼乌姆之滨。”到了第三卷,维吉尔笔下的特洛伊人看见了意大利:“此时已是群星退位,黎明泛起红霞的时候了,远处在地平线上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一些小山,那就是意大利了。我的忠实伙伴阿卡特斯第一个喊到,意大利!其他同伴也都欢呼意大利。”潘老师解释道:维吉尔口中的“意大利”,在当时只是一种地理表达,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国家。

另外两位伟大的诗人但丁和彼得拉克在《神曲》和《歌集》中也都分别提到了意大利。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第三十三章》中,用“美丽的国度(Bel Paese)”指代意大利,并在《神曲·炼狱篇·第六章》中,哀叹意大利的不幸:“呜呼,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居所,暴风雨中没有舵工的小船,你不再是各省的女主了,而沦为了一名娼妓!”彼得拉克则在《歌集·第128首》中懊恼地呼喊:“啊,我的意大利(Italia mia),你美丽的身躯致命伤随处可见……”并在《歌集·第146首》中沿用了但丁对意大利的称呼:“若我难将您名带往四方,至少在亚平宁分割地面,海环抱美家园(Bel Paese)到处传遍。”潘老师提出,两位诗人笔下的“意大利”都不是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意大利。但丁认为,整个意大利半岛都是帝国的后花园,而彼得拉克描写的意大利是广义上的能够表达“山川风貌”的“意大利”。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封建国家已经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此时,意大利半岛局势混乱,城邦、王国林立,伟大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怀的政治法案,即建立统一的意大利。潘源文老师分析道,封建王室的存在会引导臣民认同绝对的君主,或者绝对的君权,这在当时,是有利于培养各地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的。

在这一部分,潘老师以马基雅维利为线索,回顾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引导我们穿越到复兴运动时期,见证社会民族主义人士重新解读伟大政治家的文本《君主论》。1869年,佛罗伦萨举办全国性征文活动,要求各界论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参与意大利的解放、欧洲社会的进步,进而影响我们今天的时代的”。彼时,马基雅维利的身份从“暴君的谋士”转为“民族国家的先知”,著名史学家德·桑蒂斯在《意大利文学史》中写道:“马基雅维利甚至提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意大利国家(Stato),成为意大利抵抗外敌的堡垒。”

 

b2900b96ead8862edd4d922d8688bdb

意大利王国建国元勋

 

复兴运动时期,为了重塑“意大利人”的政治思想,儿童文学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能。潘老师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爱的教育》和《木偶奇遇记》两部作品反应出的社会问题和国家形象。《爱的教育》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小男孩安利柯在北部城市都灵的生活,创造了一个教育乌托邦,同时深刻地展示了意大利这个新兴国家和教会的关系。他指出,《木偶奇遇记》的故事背景是托斯卡纳地区的小乡村,故事中的木偶人匹诺曹无拘无束,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见卢梭笔下爱弥尔的影子。卡洛·科洛迪为匹诺曹安排了一个木匠父亲,派仙女指引匹诺曹回归校园,实际上是作者提出的政治国家和教会之间的和解方案。

讲座进入尾声,潘老师总结说,文学问题首先是一个语言问题,其次是一个政治问题,最后才是一个进行中的问题。讲座结束以后,潘源文老师介绍了自己传播意大利文化的公众号“意栈”,分享了一些学习心得,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讲座圆满结束。

图:讲座文稿

文:尹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