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诗人夏超专题讲座报道:当代青年如何面对不确定的生活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0-06-28

 

2020年6月11日晚,青年诗人夏超应邀为我系意大利语专业同学举办了一场线上讲座,主题为“当代青年如何面对不确定的生活”。此次讲座由陈英老师主持,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

夏老师在大学期间任北洋人报社长,创作诗歌、小说,曾获北大未名诗歌奖、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一等奖等,印有北疆支教短诗集《一边疆》以及自选诗集《海上书》等。他爱好摄影,曾于天津大学图书馆举办个人摄影展。现供职于泛心理学社区Know Yourself,从事心理学科普、电影评论等工作。

讲座开场,夏超简单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就读于理工科专业,但依然热衷于文艺领域,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不断摸索探究,最终拨云见日,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新媒体行业。随后,夏老师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在过去一小段人生路途上面临的几次比较重大的“不确定事件”,谈到了在人生做重要选择时,“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影响,他分享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哲学的感悟,以及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钻研。

夏老师从个人、社会和时代三个方面,通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揭示如今年轻人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提出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机遇。他通过近期阅读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中主人公辛克莱大学期间感受到的对生活的迷茫来具体展示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心态。“那些人很清楚自己想成为教授或者法官、医生或者艺术家,很清楚这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好处。这我做不到。也许我将来也会成为这样的人,但这我怎么能知道呢?或许我也得求索,不断求索,数年之久,要么一事无成,什么目标也达不到;也许我会达到一个目标。”主讲人通过恰到好处的引用和自身经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给人一种真实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思索自己的人生。

随后夏老师分析自己择业时的困惑心境。自己理科出身,如果循规蹈矩,选择去药厂或科研院所,也许会桎梏于狭小的实验室和各种仪器,可这并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与气质。但是,只做一个诗人也并不现实,踌躇之间,他想到自己在硕士阶段的一些尝试,如在“读首诗再睡觉”公众号的荐诗经历,于是打算去新媒体领域尝试一番,继续他对文艺的追求。

最后夏老师总结了自己的讲座重点: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也应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理想的状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以一种具体的、可感的、相对可见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要想办法将自己的爱好与生活结合起来,他引用里尔克的观点:爱是艰难的,凡是艰难的事情都需要去认定。他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在暧昧模糊的生活中寻找确定的道路注定是艰难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需要认定。他在提问环节解答了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的疑惑,启发大家应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哪怕生活中充满不确定,也应充满勇气,面对挑战。

夏老师在讲座中

图:陈英

文:张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