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庆 · 系庆特辑 | 六十年代:峥嵘风华(六) | 法语62级:星光熠熠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0-09-30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怀念恩师叶叔良教授

文:法语62级 刘盛仪

 

1962年,我进入川外法语专业学习,有幸受教于叶叔良教授,度过了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时光。

 

叶叔良教授是川外的一位德高望众的法语教师。他知识渊博,学养深厚,为人谦和,举止儒雅,一身书卷气,令人肃然起敬!

 

青年时代的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于上海震旦大学附中。这所著名的教会学校以法语授课,为他日后深造打下了坚实的法语语言和文化基础。1935年,叶老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同年负笈巴黎,主攻国际法,于1938年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叶老师学识广博,不仅精通法学、哲学、经济学,深谙法国政治、历史和语言学,还通晓英语和拉丁语。自1939年起,他先后执教于于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是一名享有盛誉的教授。

 

在最后一学年,叶老师一人担任了我们全部的法语课程,这一年同学们收获颇丰:不仅弥补了前两年因小四清、大四清等政治运动造成的知识漏缺,而且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这无疑是受益于叶老师的学识、责任感和教学方法。

 

 

时至今日,50多年前叶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他总是面带微笑随着铃声走上讲台,彬彬有礼地回敬学生的问候,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那时他年富力旺,精力充沛,上课充满激情。他嗓音浑厚洪亮,讲解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精确且富感染力。时而高亢激䀚,侃侃而谈;时而低沉舒缓,娓娓道来。他用娴熟流利的法语和丰厚的东西方文化积淀,将知识的传授臻于精熟的境界。教室里座无虚席,或全神贯注聆听,或争先恐后发言,他的课像吸铁石般紧扣住学生们的心。上世纪80年代,他在香港树人大学任教,回川外讲学仍保持他既有的风格,其授课艺术和魅力不减当年!

 

1983年,叶老师回川外讲学,与冯光荣、刘盛仪和张良春三位昔日学生合影

 

为了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他曾用两节课的时间教我们使用工具书。他亲自将几本原文大辞典抱到讲台上,举一反三地讲解查阅方法。他说,查字典也是一门学问,查字典可以避免望文生义和满足于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的弊病。尽管当时工具书紧缺,查原文字典的机会很少,但我们铭记老师的这一教悔,在日后的读书学习、教学科研中尤其注重严谨的学风文风。一日受教,终身受益!

 

他是一位严师,无论在课堂问答还是课后练习,他对学生都要求严格,—丝不苟。对学生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这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他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总是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对学生的过失从未有过激批评。

 

叶老师夫妇

 

我毕业后留校任教,有幸继续接受叶老师的教导。我和系上几乎所有青年教师一样,经常出入他家,上门求教。他指导我们备课、上课、写教案、出题阅卷、编写教材,毫无保留地将他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们。记得在我第一次走上讲台之前,他对我说:无论上什么课,新课还是旧课,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要认真备课,认真写教案,讲七分,要备十分,留三分以备补充或回答学生提问。谆谆教诲,受益匪浅!在以后几十年教师生涯中,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在那个尘封的年代,信息闭塞,参考资料奇缺,老教师们的指教显得尤为重要。叶老师对我们总是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他答疑快捷准确,被誉为"活字典"。偶尔有把握不准的,事后总会写在纸条上托人或亲自面交我们。他还借助英语查阅资料,替我们排忧解难。他治学严谨、思维敏捷、记忆超群,赢得师生的啧啧称赞。

 

1983年,叶老师回川外讲学,在培英楼前与部分法语师生合影

 

课余,他和青年教师一起,海阔天空,畅谈人生,他简陋的小屋常常充满欢声笑语。在与他的交往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不少做人的道理,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叶老师担任法语教研室主任多年,为法语专业的創䢖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团结同仁,善于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他严于己,宽于人,崇人之德,扬人之善的君子风范令人折服。在他的带动下,师生共同努力,法语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质量和教风学风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叶老师的学者风范,他的为师之道、为师之德、为师之术,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师生,为他们所效仿,所传承。“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他可谓名符其实的善教者。

 

1990年,作者和女儿(冯晓苑,川外法语专业87级学生)赴香港探望叶老师夫妇

 

岁月倏忽,叶老师离开我们快20年了,每年清明节我与家人同行,在叶老师的墓前祭一对烛,烧三柱香,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斯人已逝,师德长存,师恩难忘!

 

叶老师落叶归根,长眠于重庆北碚

 

 

 

历史的天空

------深切缅怀恩师和同窗

文:法语62级张忠学

 

每当夜空晴朗,明月高照,天幕上月晖皎皎,繁星点点,星月交辉格外灿烂,我举目凝望,陷入了沉思。传说中星星是月亮洒下的泪水,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就会多一颗星,多么凄美动人!我不禁想起那些离我们而去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就是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是月亮洒下的一滴滴眼泪。抬头仰望天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1962年,全班同学的入学登记照

 

我们大学时代的老师叶叔良、肖子风、林春山……一个个恩师早已相继辞世。他们精心传授,热忱教诲,使我们终身受益无穷;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只为满园桃李竞芬芳,多么令人敬佩!铭记师德,难忘师恩!

 

一年级全体同学与肖子风、沈豪(第二排左四、五)两位老师在北泉公园合影

 

与我们同窗共度、朝夕相处的同学辜忠裕、王文荃、刘廷忠、郑定贵、许秋平和熊有言已经走完他们的人生历程,同窗共砚情未了,他们的早逝让我们深感悲痛和惋惜!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失去至爱亲朋或恩师同窗。自古多情伤离别,"死别已吞声",万物皆有情,天上的月亮也为之动容,洒下泪滴!

 

62级同学与沈豪老师于北碚三花石川外校门前留影

 

平时我们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忙来忙去,或自寻闲情雅趣,颐养天年。每当老同学兴高采烈地组织聚会,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70周年华诞之际,逝去的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容就会一个个浮现在眼前,令人追思不断,缅怀无尽,师生情、同学情萦绕心间,挥之不去!他们的音容笑貌、英姿风韵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全班女生与裘灌尘老师于北碚歇马场川外教学楼前合影

 

岁月悠悠,人海茫茫,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和符号,那就是名字。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传世流芳;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未必永垂不朽;唯有刻在心灵上的名字才能永存,逝去的恩师和同门师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别了的他们,走过坎坷的人生道路,伴随时代乐曲的抑扬顿挫,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雨雪风霜。他们不畏艰辛,负重前行,为国家和小家忘我奉献,直至积劳成疾,无力回天!他们的生与死、路与行,史诗般地镌刻在历史的天空。

 

班足球队北碚北泉公园合影

 

对于我们而言,世上最大的事莫过于生与死,两者虽为天壤之别,阴阳之隔,却因世事多变和生命的脆弱常常近乎于一步之遥。今天,我们庆幸能目睹母校长足发展,名扬海外,还能参加母校70周年校庆、60周年系庆,实在令人自豪和欣慰,同时也足以告慰恩师同窗的在天之灵!

 

川外歇马场时期的校园

 

1966年,部分男生合影

 

部分同学合影于嘉陵江边

 

我们这代人有幸赶上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太平盛世,岁月静好,我们期盼聚首回望,共诉衷肠。遗憾的是疫情未结束,尚有卷土重来的风险。疫情无情人有情,校庆系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庆祝方式,我们都会密切关注,积极参与,以感恩母校!

 

2007年,成都望江公园同学聚会

 

2013年,成都三圣乡同学聚会

 

2010年,60周年校庆,部分同学在三花石川外旧址教学大楼前合影

 

2015年,65周年校庆,部分同学在川外大校门合影

 

70周年校庆在即,追忆切切,怀念深深,思绪万千!"黄鹤一去不复返",昔日的恩师同窗已驾鹤西去,留下了斑斓多彩的人生足迹。每每念及逝者,宛如仰望夜空中的星辰,它们或若明若暗,或时隐时现,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迀,仼凭风云变幻,始终在历史的天空闪闪烁烁,永不泯灭。它们无时不在启示人们: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珍惜亲情、友情、同学情和师生情。年华似水情如故,让我们同赏"霜叶红于二月花",共沐"夕阳无限好"的万道霞光!

 

昨夜晨辰闪烁,今夜星光灿烂!

 

2020年,作者在工作单位前留影

 

 

图文:法语意大利语系

编辑: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