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庆 · 系庆特辑 | 六十年代:峥嵘风华(八) | 法语64/65级:同一个时代,同一首歌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0-10-01

难忘的法64级2班

 

 

文:法语64级姚世举

 

在川外生活和学习时间虽短,但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常记我心。

 

川外校区还在三花石的一个晚上,女同学王强病重要去北碚医院(九院),同学们送她,男同学背她到三花石乘公交车,到北碚后,车站距医院很远,男同学又轮换背她到医院。

 

文革前的两个"三八"节,班上女同学都帮男同学洗被子,为了不让男同学知道而拒绝,总是挑男同学不在宿舍时进行。

 

同学中谈心很普遍,互相交流思想,学习中也互相帮助,特别是成绩好的帮助有困难的,他们不惜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总是耐心地帮助别人。

............

 

学雷锋,做好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事屡见不鲜。

 

这就是我们温暖的"法64级2班"!

 

作者留影于牛田洋

 

 

川外法语60年代毕业生在贝宁共和国

 

文:法语65级封先伦、陈德言

 

1973年中国政府派遣农业专家组赴非洲贝宁共和国,顶替台湾农耕队,将其未完成的农业项目继续下去。农业专家组由四川省农业厅援外办公室选派的农机、水利、水稻栽培、植保、法语翻译等组成,全组共40多人。

 

封先伦在贝宁

 

翻译除两名外校人员外,其余全是川外法语老四届学生。川外老四届法语毕业生分批次前往贝宁,轮换作业,他们不仅要承担翻译本职工作,还要负责管理外籍雇员、业务培训以及基建工程的日常管理。接替台湾农耕队后,农业专家组全力继续完善该项目,如在马兰维茨垦区,就需要修建5公里长的防波堤。防波堤长5公里、顶宽4米、加高1米,防洪堤很是壮观,又高又宽,堤坝顶可跑解放牌汽车运土。专家组全程监督,限期完成,以保证垦区安全。

 

陈德言在贝宁

 

农业专家组去的所谓垦区,完全是一片荒原,需要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引水灌溉。中国的农业机械开进荒原,平整土地,造出稻田,修筑水渠,建设堤灌站、发电站、堤坝、机耕道、晒场、库房等配套设施。所有这些工程完工后,才能开始播种插秧。

 

当地人并无种植水稻的经历,所以一开始就得手把手地培训当地人的农业技术,让他们逐步熟悉水稻从撒种插秧到抽穗管理,直到收割掠晒入仓的整个生产流程。而管理这些当地雇员则都是翻译的事,与他们同吃同住、上工下地、按照农业专家的指导教他们干活。此外,翻译还要承担采购各种物资的工作,从生产资料到生活物资无所不包。所以翻译很少有不会开车的。

 

法语64级陈孝才、肖庆云在贝宁陪同中国驻贝宁大使视察垦区

 

从1975年-1980年,中国农技组共开荒造田1003公顷,种植水稻917公顷,生产稻谷2509吨,成功建立了机耕水稻垦区。垦区每年可生产2500-3060吨稻谷,这就可让贝宁政府少进口稻米,减少用于购米的外汇支出。

 

中国农技组还帮助贝方创建合作农场,为他们健全经营管理制度,传授先进水稻种植技术,增加贝宁政府和当地人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法语64级陈孝才、肖庆云陪同中国驻贝宁大使丶参赞视察德伟农场

 

1980年12月,中国农技组将在贝宁的全部项目成果移交给贝方。在马兰维尔垦区,贝宁共和国外交部长和农业部长高度赞扬中国农技组的工作精神和优秀的工程质量,并报贝宁共和国内政部为中国农技组集体嘉奖授勋。

 

中国农技组陈孝才组长在贝宁垦区向中国驻贝宁大使介绍工程进展情况

 

从1973年-1981年中国农技组的翻译人员自始至终做到快译、准确、勾通、协调,为农技组光荣完成援外任务、获得贝方嘉奖授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援贝农业项目中,川外法语生为祖国争了光,也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曾经在贝宁中国农技组任过翻译的校友有:唐梦书、王继梧、陈德言、刘耘、黄新成、陈孝才、姜联孝、龚方林、肖庆云、封先伦、李玉成。他们都是川外法语61级、62级、63级、64级、65级毕业生。

 

中国农技组在贝宁合影

 

难忘川外的校园生活

 

文:法语65级袁木林

 

1965年8月下旬,我怀揣四川外语学院《录取通知书》,从重庆市市中区牛角沱乘坐公共汽车,颠簸两个多小时到达北培区北温泉公园门口,下车步行到位于北温泉三花石处的四川外语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法语69级新生陆续到校报到,40名法语69级新生编为三个班(后编为两个班,即69级一班和69级二班)。新同学编班后,于1965年9月进行军训1个月,军训完后,从10月份起,即开始了人生最憧憬、最幻想、最美好的大学生活。

 

当年的入学致函

 

四川外语学院65级共280名学生。其中:英语专业160名,法语专业40名,德语专业30名,俄语专业30名,西班牙语专业20名。当时,英语专业的同学在北培磨滩学习,法语、德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专业的同学在三花石学习。

 

1971年,川外部分同学与孟塘332部队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北泉公园合影

 

四川外语学院当时的院长兼书记是王丙申;法德语系的主任是程文,书记是金辉;我们的年级主任是姜榜文;教我们法语语音大课的是叶叔良教授,专业授课老师是周明,辅导老师是朱国琼,语音老师是柏令茂。

 

我们法语69级二班共有21名同学:7名女同学,14名男同学。

 

每天清晨,听到熟悉的起床广播音乐后,同学们立即起床,漱洗后,有的进行体育锻炼,有的跑步到北温泉跳到温泉游泳池游泳后,手捧外语课本,沿着山清水秀的温泉小径,诵读着外语回到学院。早餐后,开始了当天的学习生活。

 

部分女生合影

 

法语语音大课是由留学法国多年、国内知名的资深教授叶叔良先生教课。大课完后,同学们回到各自的教室,由专业和辅导老师进行语音辅导。我们的专业授课老师是周明。周明先生是个日本人,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专业授课非常尽职。柏令茂老师负责我们的语音教学。同学们在语音教室录音、播放,柏令茂老师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指点、纠正。

 

老师授课后同学们进行自学。只见学院操场上,数百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男女学生各自手捧课本,迈着方步,有的默读,有的背诵,有的用外语相互对话,有的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这里没有噪音,没有争斗,没有欺骗,没有尔虞我诈。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一派别有风味、静谧和睦、令人陶醉、终身难忘的学习场面。

 

下午下课自由活动时,各个班根据各自的安排,有的进行体育活动: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运动;有的进行文娱活动:唱歌、跳舞、乐器、排练;有的班干部开会研究工作;有的召开团支部会议发展新团员;有的安排补习功课……

 

学生的课外活动由院团委和院学生会负责组织。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经常开展各种外语专业的表演活动,开展各种球类比赛活动。院文工团组织文娱晚会,演出《向北方》、《椰林怒火》、《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大型歌剧、歌曲和音乐、舞蹈表演。

 

一到周末,同学们有的睡大觉,有的清洗衣物、整理内务,有的给亲人朋友写信,有的到北培区逛街购物。

 

1970年,65级同学在资中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

 

周末结束,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又开始了……

 

60年代大学的学生生活是非常单纯的。同学们之间讲求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讲求学习雷锋、助人为乐;讲求追求进步、入团入党;讲求努力学习,为国增光。记得院、系领导曾对我们说,你们法语69级的40名学生,是根据陈毅外长的指示,由外交部委托四川外语学院代训的。毕业后,你们的工作全部由外交部进行安排;你们都是由院、系领导亲自挑选的。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不要辜负领导的希望……

 

可惜这种正规和谐、紧张有序的大学生活从1965年10月仅延续到1966年5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这场运动源自北京,来势凶猛而迅速。很快,首都的大专院校开始“停课闹革命”,“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的斗争势如水火。受其影响,四川外语学院于1966年6月4日也开始“停课闹革命”了……“文革”期间,学院由北温泉三花石迁至北培区文星湾西南师范学院内。

 

文革中的忆苦思甜活动

 

我们65级的学生本该于1969年毕业离校,由于“文革”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我们一直呆在学院。根据毛主席“臭老九要‘学工、学农、学军’,接受再教育”的最高指示,我们65级280名各专业的学生,于1970年5月23日,到达四川资中孟塘332兵站军垦农场进行部队化劳动锻炼一年多,于1971年8月初进行分配离开军垦农场,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重要旅程。

 

据当时的分配消息,65级280名学生留重庆的只有38名,被分配到重庆各区县,其中绝大多数是分配到当地学校当老师。

 

1965年进入四川外语学院学习时才19岁,1971年毕业分配时也才25岁,距今已55年。而今,我们都已成为花甲老人。

 

2000年5月,法语65级部分同学参加母校50周年校庆合影

 

5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我们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同学之间有的很发达,有的很平淡;有的很幸运,有的很坎坷;有的还健在,有的已仙逝。

 

古稀之年,最值得我们回味的是在四川外语学院正常读书学习的那大半年。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关心爱护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诚和友谊令人终生难忘。

 

2009年5月,法语65级部分师生在重庆聚会合影

 

愿我们的母校——四川外国语大学越来越兴旺发达,成为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外语品牌大学;愿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有生之年身体健康,心态平和,安享晚年天伦之乐。

 

2015年10月,法语65级2班部分同学参加法德系55周年系庆合影

 

 

图文:法语意大利语系

编辑: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