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二)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新动态,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工作语言,具备在较高层次上运用该语言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能够阅读一般难度的文献。
二、总体介绍
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于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涉及法国文学、法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法语国家文化等四个研究方向。主要开设有“法国文学批评”、“法国现当代文学”、“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研究”、“法语语言学概论”、“法语社会语言学”、“法语词汇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概论”、“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中法文化专题研究”、“法语高级写作”、“法语口译理论”、“法语口译实践”等课程。
三、研究方向及导师
序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 |
导师 |
1 |
法国文学 |
该方向以法国现当代文学为研究重点,主要通过对象征主义诗学(特别是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对法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中体现的现代思想意识和现代创作方法的揭示与分析,对法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深入认识法国文学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的基础上,掌握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阅读、分析、鉴赏和评论的能力。 |
李克勇 教 授 乔 乐 教授 (Joël Loehr) 杨艳如 教 授 曹 娅 副教授 赵 阳 副教授 文 雅 教 授 张 伟 副教授 张俊丰 副教授 唐 果 副教授 |
2 |
法语语言学 |
该方向主要研读法语语言学所涵盖的相关学科,包括语音学、音位学、语义学、词汇学、社会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涉及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语言学的历史概况和现状,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语言的方言变体和社会变体,言语的功能,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句法结构,构词法,词典编纂,并学习和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
3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本课程理论部分主要涉及:翻译学研究的范围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演变和观点冲撞;翻译理论讨论的根本性问题;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翻译学的应用领域等。其中,重点讨论和研究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涉及法国翻译语言学理论、翻译诗学理论、释意派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理论,等等。 |
|
4 |
法语国家文化 |
该方向主要研究法语国家社会发展的特点,对一些重要的法语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共性和各自的特征进行专题研究与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法语国家组织、魁北克、比利时、瑞士、法国、非洲法语国家等方面。要求学生对这些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这些法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社会、民族、语言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讨,熟悉和掌握基于跨学科的对国别间文化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的方法。 |
四、颁发学位
文学硕士
五、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六、课程类别及学分
要求学生达到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包括:
学位基础课 |
3门课 |
6学分 |
专业必修课 |
4门课 |
8学分 |
专业或跨专业选修课 |
8门课 |
16学分 |
社会实践与学术会议 |
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汇报 |
2学分 |
创新活动(可选) |
2学分 |
七、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序 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学时数 |
开课学期/周学时 |
任课 教师 |
备注 |
|||||
一学期 |
二学期 |
三学期 |
四学期 |
五学期 |
六学期 |
|||||||
学位基础课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 |
72 |
2 |
2 |
论 文 撰 写 及 答 辩 |
钟谟智 |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
王正宇 |
|||||||||||
2 |
第二外国语 |
3 |
72 |
2 |
2 |
大外部教师 |
||||||
专业必修课 |
1 |
法语语言学概论 |
2 |
36 |
2 |
杨艳如 |
||||||
2 |
法语词汇学 |
2 |
36 |
2 |
李克勇 |
|||||||
3 |
法国文学批评 |
2 |
36 |
2 |
外 教 Joël |
|||||||
4 |
翻译概论 |
2 |
36 |
2 |
曹 娅 |
|||||||
专业选修课 |
1 |
法语高级写作 |
2 |
36 |
2 |
外 教 Joël |
||||||
2 |
法语高级口语 |
1 |
36 |
2 |
外 教 Mickaël |
|||||||
3 |
法国现当代文学 |
1 |
36 |
2 |
外 教 Joël |
|||||||
4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 |
36 |
2 |
赵 阳 |
|||||||
5 |
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 |
2 |
36 |
2 |
张俊丰 |
|||||||
6 |
法语口译理论 |
2 |
36 |
2 |
陈 昉 |
|||||||
7 |
法语口译实践 |
2 |
36 |
2 |
周 平 |
|||||||
8 |
中法文化专题研究 |
2 |
36 |
2 |
张 伟 |
|||||||
9 |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研究 |
2 |
36 |
2 |
文 雅 |
|||||||
10 |
法语社会语言学 |
2 |
36 |
2 |
李克勇 |
|||||||
八、课程描述
课程名称 |
课程介绍 |
法语语言学概论 Initiation à la linguistique française |
本课程通过讲授法语语言学所涵盖的相关领域使学生掌握语音学、音位学、词法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弄清语言学发展的脉络并了解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以及重要语言学家的语言学理论,能就语言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并能对语言现象进行观察和深入思考,搜集相关资料,具备阅读原文专著的能力并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法语词汇学 Initiation à la lexicologie |
本课程介绍词汇学的形成、历史及发展,划分其研究范畴,对比分析法国及西方各国的的词汇学研究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传承;阐述其与相邻学科(传统的词源学和语义学)的关系和界限;研究词与词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族关系、同音关系等);通过讲解法语词汇学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使学生掌握法语词汇的结构、分类、词义变化及其形态运动的内部规律,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和识别能力,更能为学生从事法语词汇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法国文学批评 Critique littéraire |
本课程全面研究法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生与发展,通过描述和分析法国文学史中(特别是19、20世纪法国文学史)各种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的沿革,并通过对部分法国经典文论的阅读,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法国文艺思想与批评实践的基础上,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力和文论写作水平。本课程以文论经典名著为研究材料,采用课前阅读、课堂集体讨论和课后总结的方式,全面深入研讨法国19、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重要范畴与理论体系,以使学生把握法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基本面貌和精神实质。 |
翻译概论 Initiationà la théorie de la traduction |
本课程涉及法语笔译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翻译学研究的范围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演变和观点冲撞;翻译理论讨论的根本性问题;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翻译学的应用领域等。其中,重点讨论和研究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涉及法国翻译语言学理论、翻译诗学理论、释意派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理论,等等。学生在了解以上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收集资料,归纳看法,对比观点,并结合中外翻译史和翻译实践,理清这些理论产生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围绕其展开的讨论、批评和研究。 |
法语高级写作 Rédaction : niveau avancé |
本课程的目的是:其一,加强学生对学术论文在内容、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写作规范的了解,从论文选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写作提纲的拟定、图表的建立、分析内容的归类、论证技巧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为其下一阶段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增加学生的修辞及文体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中提高语言水平,夯实学生的法语写作基本功,打好坚实的法语写作基础,培养学生的法语写作技能,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
法语高级口语 Expression orale: niveau avancé |
本课程是与翻译能力紧密相连的语言能力训练。课程选取法国报刊杂志的最新热门话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演讲和辩论。内容涉及法国的对外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移民等问题。本课程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带动同学之间的口语交流,使学生丰富词汇量,开拓视野,能够就各种时事问题运用法语表达观点、参与辩论,从而提高法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法国社会与文化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
法国现当代文学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
本课程选读经典文学名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十九至二十世纪法国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尤其是存在主义代表作家的文学、哲学、美学思想及创作方法的研究,使学生基本了解这个时期法国各文论流派的内在脉络及其相互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带领学生将所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用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理论,还能够掌握理论的应用。启发学生掌握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分析、欣赏与评论的能力。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课堂主题讲座的形式。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Didactique et pratique de l’enseignement de FLE |
本课程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涉及梳理法国对外法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介绍各个教学流派及其理论依据,探讨各个教学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相关理论,包括教学目的、重点、方法、步骤及相应教材等,以及这些教学流派的教学法对于我国几十年来的法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第二板块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模拟课堂的开展,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来。根据在授课活动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逐步掌握法语教学的步骤与方法。 |
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 Traduction des oeuvres littéraires : critique et appréciation |
本课程有以下两个教学目的:一,采用专题讲解与讨论的形式,选取我国当代所出版的法国文学名著,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多种译本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评论,启发学生讨论并思考各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引导其鉴赏和学习好的译本,感受文学名著与文学翻译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原文的鉴赏能力,即如何发现、鉴赏、领略一部法语文学作品,如何感知法语文学文本的美。二,在鉴赏、评价、比较一部好的法语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将翻译理论融汇贯通于翻译实践,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将法语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
法语口译理论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坚持以口译实践为基础进行口译理论教学的原则。通过课堂训练及讨论和课后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口译技能,(例如逻辑分析、译前准备、口译笔记、精力分配等),使学生对口译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模式指导口译实践。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口译和口译理论的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的口译理论和口译研究方法,能运用口译基本理论解释口译活动。口译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重要的口译理论流派、研究范围、研究的传统,研究范式、研究趋势、口译过程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奠定口译研究的基础。 |
法语口译实践 Pratique de l’interprétation |
本课程是口译理论课程的延续,是纯实践性课程。采用专题翻译的形式,坚持精讲多练、注重讲评的原则,通过课堂训练(法汉互译,但以法译汉为主)、讨论及课后实践巩固基本口译技能,使学生能自觉地以科学的思维模式指导口译实践。采用纵向延伸与横向铺展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口译的技能,能胜任简单的法汉互译口译任务;训练材料主要涵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环境、卫生、旅游、商务、社会等领域。 |
中法文化专题研究 Etude thématique sur des problèmes culturels sino-français |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法国《世界报》、《费加罗报》等主流报刊之新闻报道为切入点,解析文章涵蕴,呈现当代法国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事件,引领学生归纳探讨其隐含的政治体制、文化禁忌、文化隐喻等,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视野,提升他们对法国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二是以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的“面子观”在相关谚语、熟语以及日常生活交际中的体现为例,探讨和尝试从一定的理论视角对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分析,进而使学生借鉴和掌握相关文化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理论等。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与学生研讨相结合。 |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研究 Esthétique de Baudelaire |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大量阅读,分析报告,品读诗歌,分享讨论的方式对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掌握波德莱尔充满矛盾又不失其内在统一性的现代美学思想体系。了解他诗歌的现代性,应和理论以及从恶中挖掘美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品读诗歌,通过对诗中忧郁、城市、女性、死亡等主题分析,进入波德莱尔的审美世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是对波德莱尔的诗歌理论,美学思想有了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到文学研究、诗歌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全面提高阅读、分析、鉴赏能力,有助于他们继续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
法语社会语言学 Initiationà la sociolinguistique |
本课程通过讲授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回顾该学科的历史发展,介绍国际国内最新理论成果,关注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本课程从不学科的角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历史学,研究社会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语言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以及语言多样性的功能差异,并使他们能掌握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了解其学科范畴及基本研究方法,丰富同学们的语言学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启发其思考。 |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采取课堂教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以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三)培养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2年)和学位论文撰写及指导(1年)。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及国(境)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由中外学者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五)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当参加政治学习和时事教育,关心集体,提高综合素质。
十、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采用课程考试和课程论文方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二)必修课程原则上应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考试成绩达到70分者可获得学分;选修课程采取考试或考查的形式,成绩达到60分者可获得学分。
(三)中期考核:研究生应在第二学年的期末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应对研究生的学习做全面评估,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位课程学习情况、专业及方向书目阅读情况、论文开题计划、学术活动、语言能力(语音语调、口语表达)等。具体考核方式由各个教研室制定,上报研究生院备案。考核组成员由研究生导师组成。考核结果分“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种,“暂缓通过”者应进行补考,“不通过”者将终止学业,通过中期考核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四)学术与实践活动考核:硕士研究生应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或实践项目,以提高从事实际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在校期间原则上要求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参加学术活动累计不得少于12次,其中参加本学科组织的学术讨论5次。同时,通过教务系统提交本人学术活动报告不少于4篇。教学实践、业务实习、社会实践等由各教研室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相应学分,一般为1~2学分。
十一、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作开题报告,经本专业方向专家集体讨论认可后正式撰写论文。研究生应按照论文撰写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撰写任务。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全面训练和考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属所在学科或交叉学科范围。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选题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尽量贴近本专业的学科前沿,有利于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学位论文的文字和格式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学术规范和写作规范。
学位论文原则上要求用法文撰写,正文篇幅要求2万词左右。
十二、论文盲审及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聘请至少二位同行专家进行书面匿名评阅。论文评阅人中应有一名外单位本专业(方向)的专家。如有两名评阅人认定“不通过”的论文,不得提交答辩;如一名评阅人认定“不通过”的论文,应送第三评阅人进行评阅,若第三评阅人仍认定“不通过”的论文,不得提交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三名同行专家组成(其中教授不得少于一人)。答辩结果分“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三种;“有条件通过”的学位论文由答辩委员会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并提交所在院系。所在院系组织教研室对修改稿进行评阅,决定其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可在规定时间内向校学位委员会(研究生组)申诉,由校学位委员会(研究生组)作出最终结论。
十三、主要的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杂志
必读书目
1.C.Fuchs et P.Le Goffie, 2000, Les Linguistiquescontemporaines, Paris, Hachette.
2.D.Hymes, 1999,Versla compétence de communication, Hatier/Crédif.
3.A.Martinet,1996,Élément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Armand Colin, Paris.
4.G. Mounin, 1962,LesProblèmes théoriques de la traduction, Gallimard.
5.Michel Prigent,2006,Histoire de la France littéraire,Éditions PUF.
6.F.de Saussure, 1995,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Payot, Paris.
7.J.-Y.Tadie, 1987,La Critique littéraire au XXe siècle,Paris, Pierre Belfond,.(汉译:史忠义译. 1997.《20世纪的文学批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8.程依荣. 1999.《法语词汇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9.许钧. 2004.《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0.徐真华、黄建华. 2000.《理性与非理性——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主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推荐书目
1.Marc Angenot, 1979, Glossairepratique de la critique contemporaine, LaSalle, Hurtubise HMH.
2.Roland Barthes, 1966,Critiqueet vérité, coll.« TelQuel » , Paris, Le Seuil.
3.Roland Barthes, 1985,Éléments desémiologie, Paris, Le Seuil.
4.Michel Beaud, 1996,L’Art de lathèse, Paris : Éditions La Découvert.
5.Nicolas Boileau, 1998,L’Artpoétique(1674), Paris, Flammarion.
6.André Breton, 1975,Manifestes dusurréalisme, Paris, Gallimard.
7.Michel Charles, 1995,Introductionà l’étude des textes, Paris, Le Seuil.
8.Jean Cohen, 1966,Structure dulangage poétique, Paris, Flammarion.
9.Jean-Pierre Cuq et IsabelleGruca, 2002,Cours de didactique du français langue étrangère etseconde, Pu.
10.Roger Fayolle, 1978,La Critique,Paris, Armand Colin.
11.D.Gile, 1995,Regards sur lesrecherches en 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 Lille, Pressesuniversitaires de Lille.
12.Pierre Guiraud, 1973,LaSémiologie, coll.« Que sais-je ? », PUF.
13.Claude Hagege, 1982,La Structuredes langues, PUF.
14.Claude Hagege, 1996,Le français,histoire d’un combat, Editions Michel Hagège.
15.Philippe Hamon, 1981,Introductionà l’analyse de texte, Paris : Hachette.
16.H.VAN Hoof, 1994,Traduire : Théorie et pratique,Paris : Duculot.
17.Jules Huret, 1984,Enquête surl’évolution littéraire, Vanves, Les Éditions Thot.
18.Hans Robert Jaus, 1978,Pour uneesthétique de la réception,Paris, Gallimard.
19.Hans Robert Jaus, 1988,Pour uneherméneutique littéraire,Paris, Gallimard.
20.Gustave Lanson, 1971,Histoire de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Hachette.
21.R.Larose, 1989,ThéoriesContemporaines de la Traduction, Presse de l’Université de Québec.
22.Guy Michaud, 1961,Messagepoétique du symbolisme, Paris, Nizet,.
23.Georges Mounin, 1955,Les Belles Infidèles,Cahiers du Sud.
24.Aïno Niklas-Salminen, 1997,LaLexicologie, Armand Colin.
25.Maurice Pergnier, 1980,Les Fondementssociolinguistiques de la traduction, Paris : G.E.L.
26. Marcel Proust, 1954,Contre Sainte-Beuve, Paris, Gallimar,.
27.MarcelRaymond, 1940,De Baudelaire au surréalisme, Paris, Corrêa, 1933 ;éd.Revue et corrigée, Paris,José Corti.
28.Dominique Rincé, 1977,LaPoésie française du XIXe siècle, coll.« Que sais-je ? », Paris, PUF.
29.Gustave Rudler, 1979,LesTechniques de la critique et de l’histoire littéraire, Genève, SlatkineReprints.
30.Cyrille Sagbo, 1995,Introductionà la Francophonie, Flamboyant.
31.Jean-Paul Sartre, 1964,Qu’est-ceque la littérature, Paris, Gallimard.
32.D.Seleskovitch et M.Lederer, 1985,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 Paris,Didier.
33.Philippe Van Tieghem, 1974,LesGrandes Doctrines littéraires en France, PUF.
34.Tzvetan Todorov, 1977,Théories dusymbole, Paris, Le Seuil.
35.曹德明. 1994.《现代法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6.刘成富. 2002.《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
37.柳鸣九主编. 1979-1992.《法国文学史》(上、中、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38.柳鸣九. 2005.《超越荒诞——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文汇出版社.
39.吴岳添. 2004.《法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
40.郑立华. 2003.《语言与交际——互动社会语言学导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